分类列表
九游娱乐正品:
近年来,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,各国花了钱的人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。近日,知名测评杂志《消费者报道》对13款声称零添加的酱油进行了检测,结果令人大跌眼镜:12款样品中检出了镉,而7款则出现了总砷超标,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。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,同时也让我们不得已回想起26年前,中国酱油在欧盟市场遭遇的严峻挑战。
在1997年,欧盟曾对中国酱油实施全面禁售。当时,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针对一类致癌物,三氯丙醇,进行了专项抽查,结果显示出一系列较为惊人的数据:在6个省市的93种品牌的酱油中,不合格率竟然高达84%。即便按照当时我国的行业标准,酱油的合格率也仅为59%。这不仅反映出中国酱油在国际市场上的尴尬境地,也让更多的厂家开始思考酱油生产的安全性和标准化问题。
酱油的酿造工艺历史悠远长久,至20世纪70年代,主要是依靠自然微生物进行发酵,生产周期动辄数月甚至数年。为了更好的提高生产效率,减少成本,各种新的发酵工艺屡见不鲜。在这种背景下,上海调味品研究所开发的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应运而生。这一技术的优点是,能将发酵时间大幅度缩短至半个月,同时降低原料成本,立刻得到了市场的推广和使用。
然而,行业的竞争并不仅限于此。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利润,部分企业推出了一种新的酱油:配制酱油。这种酱油的生产时间能缩短至仅仅三天,主要是通过对脱脂大豆蛋白的水解,制造出一种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(HVP)与酿制酱油进行混合。表面上看,这种“时间短、成本低”的酱油似乎是行业内的制胜法宝,然而在勾兑过程中,三氯丙醇油然而生。
涌现出来的低成本酱油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占据市场,但劣质产品的泛滥最后导致了自我毁灭的恶果。中国酱油遭遇的国际禁令,促使各个酱油生产厂商意识到了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的重要性。为了重拾消费者信心,中国政府一方面接受了欧盟代表团对国内14家酱油厂的严格抽检,另一方面迅速推出了新的国家标准GB18186-2000《酿造酱油》,明令禁止勾兑酱油与酿造酱油相混淆。
2021年7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再次重申,只有通过大豆和小麦等原料发酵而成的液态调味品才能被称为“酱油”,这标志着过去混乱的生产模式被有效遏制。自此之后,市场上的配制酱油逐步被淘汰,酱油中的致癌物三氯丙醇也因此而绝迹。
回首历史,中国酱油从被禁售到全面达到国际标准,这不仅是酱业发展的缩影,更是中国食品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的体现。未来,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将更加严格,各个品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足,不仅要提升生产的基本工艺,更应当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。
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,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标准与责任,才能让中国酱油不仅在国内占据市场占有率,更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初心消费者的心。让我们一同期待,中国酱油将在未来的路上继续作出更大的飞跃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何不开始关注你手中的一瓶酱油,从它的成分、生产方式到品牌的信誉进行深入思考?在享受美味的同时,也为食品安全助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